人民日报:智能修复 古籍焕彩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姜晓丹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836083/6703294

           在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台方形的钢制机器正在运转,从机器上的圆形玻璃往里看,几本泛黄发旧的古籍书页张开,整齐地放置在架子上。

  “这是一台为古籍脱酸增强的批量化、智能化处理装置,古籍经过分页、预真空、雾化、真空干燥等步骤,达到脱酸加固的效果。”华南理工大学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介绍,这台机器目前最多可同时处理16本书,工作人员在操作屏上可以看到各项数据,方便控制修复过程。

  古籍脱酸增强就是用药剂中和纸张内的酸性物质,起到延长纸张寿命的效果。樊慧明介绍,智能化处理装置采用机械与气流相结合方式使书分页,再通过负压方式真空干燥,将书页中的酸和水分压出,以超声雾化方式均匀喷洒药剂,有效防止修复过程中对古籍的不利影响。

  “我们研制的机器目前容量是16本书,但可以做到多本书同时修复,一批书籍的修复时间大概在两个小时,比手工修复一本书快了近两天。”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俊丽说。

  樊慧明与古籍保护研究的结缘源于一段特别的工作经历。2006年,樊慧明团队接到为文献丛书“广州大典”研制耐保存纸张的任务。在此期间,团队发现一些重要历史文献损毁较严重,在广州市政府等单位的支持下,樊慧明开始走上古籍修复之路。

  “不仅古籍修复难度大,近现代文献的保存也不容乐观。”据樊慧明介绍,近现代文献多采用机制纸,酸性强,“造纸时,生产方为了高效低成本生产,所用原料杂、加入化学品多,对纸张耐保存性考虑不足。”

  针对纸质文献保护修复难题,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于2020年成立。目前研究中心共有12位教授及副教授、30多名研究生,都是跟纸张、油墨打了多年交道的“老手”。研究团队通过方法创新、化学品与智能装备的研制,在整本书批量化脱酸加固、耐保存书画和文献用纸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团队科研背景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化工、印刷、自动控制等方向。”为了提升修复效率,樊慧明团队还邀请了自动控制以及设备研发的高级工程师加入,自主研发设备,希望让修复更快更好。“古籍及近现代纸质文献修复保护任重道远,对大多数损毁程度较低的纸质文献,我们走智能化、批量化修复的道路,才能赶得上、来得及。”樊慧明说。

 

 

新闻中心

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牡丹江恒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华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天邦集团纸业有限公司

泰格林纸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宜宾纸业股份公司

河南漯河银鸽纸业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旭丰纸业有限公司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公司

河南新乡新亚纸业有限公司

辽宁金城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冶美利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中冶银河纸业有限公司

安徽万邦纸业有限公司

珠江特种纸有限公司

河北宣化纸业有限公司

广东甘化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临清银河纸业有限公司

安徽万邦高森造纸有限公司

湖南江华双龙纸业有限公司

珠江特种纸业有限公司

湖北监利大枫纸业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灏源纸业有限公司

广东江南纸业有限公司

湖南源江林源纸业有限公司

龙口玉龙纸业有限公司

江西金嘉纸业有限公司

四川亚西造纸机械有限公司

四川新吉鸿纸业有限公司 

友好合作

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