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为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及其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承办的“广东省博物馆协会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研讨会”在梅州举办。
近百名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文物科技保护、文物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文物科学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来自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深圳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等13家单位的15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做了报告,从各自工作实践出发,分享了青铜、纸质、夯土、纺织等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法、最新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和技术等。
华南理工大学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教授做了题为《纸质文献保护科技创新研究》的主旨报告。樊教授详细介绍了纸质文献保护的现状、修复保护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纸质文献老化损毁的原因与规律,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科技创新在纸质文献保护中的应用,包括适应不同装帧方式、不同墨性质研制了系列化脱酸增强材料、创新性地开发了分页+真空+雾化+真空干燥纸质文献批量修复保护新方法、研制了系列化智能化批量化纸质文献修复保护装备、研究了受损墨迹还原机理和方法,开发了多种适应不同要求的耐保存纸,并已在《广州大典》上得到成功应用。
纸质文献的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同时纸质文献的脱酸修复保护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涉及到图书文献学、历史学、档案学、造纸、材料、机械等多个学科,需要引入现代科技的成果,才能提高纸质文献修复的效率和效果。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学科建设有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4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中华造纸术与文化基地等在内的11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多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纸质文献保护团队充分利用学科、人才优势、与省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多方联合,持续开展纸质文献的预防性、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修复方面的研究,为纸质文献的修复保护提供科技支撑,期待与更多的文物保护单位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造转化与创新性发展。